連日來,棗礦集團田陳煤礦教培中心格外熱鬧,技術能手們輪流登上講臺,手中的激光筆在投影幕布上劃出優美弧線,臺下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。這種以教促學、以學促干的場景,正是該礦構建“五位一體”教育培訓體系的生動縮影。今年以來,他們通過精準施教、智能考評等創新舉措,讓傳統培訓煥發新活力,為礦井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。
在虛擬仿真實訓室里,礦工們佩戴VR設備“穿越”到井下工作面,液壓支架操作、設備故障排除等場景觸手可及。這種虛實結合的培訓方式,將原本枯燥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沉浸式體驗,讓員工在模擬實操中錘煉真本領。礦井同步打造的教考中心則像智慧大腦,通過數據分析為每位職工“畫像”,量身定制培訓套餐,實現從“大水漫灌”到“精準滴灌”的轉變。
該礦建立起覆蓋全崗位的培訓體系,既制定《安全生產培訓信息管理辦法》等規范性文件,又推出“崗前培訓+崗位練兵+繼續教育”成長鏈。培訓需求分析系統如同靈敏的雷達,實時捕捉員工技能短板;效果評估機制則像精準的標尺,動態調整教學策略。這種閉環管理讓培訓不再是“一陣風”,而是形成了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環。
技術大拿的“絕活課堂”成為最受歡迎的充電站。綜采維修電工老張的“望聞問切”設備診斷法、通風工李班長的“三維立體通風模型”等實用技能,通過“微課堂”“講經說法”等形式在職工中口口相傳。全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杜鴻立感慨:“以前藏著掖著的看家本領,現在成了大家的共同財富。”這種技術共享不僅打破了知識壁壘,更催生出“比學趕超”的濃厚氛圍。
在此基礎上,該礦還架起“云端課堂”,十二個專業教育平臺如同“知識超市”,職工隨時可以“選購”所需課程。當虛擬教學遇上實地取經,迸發出更耀眼的火花:防治水專家帶隊赴先進礦井“取真經”,中國礦大教授駐礦“傳秘籍”,智能化開采技術研討會上激蕩思維火花……多元化的學習渠道,讓職工技能提升駛入快車道。
據統計,今年以來,該礦共組織開展各類培訓30余場次,全員學習熱情空前高漲,這座持續“充電賦能”的礦山,正以知識為燃料,驅動著智能化轉型的列車駛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。
(未經授權禁止轉載)